笑著進入七寶池 (三)
末學曾經觀察過許多病人,末學發現雖然人人多少都有一份往生西方的希望,可是對於疾病啃嚙身體,還是不免有一份恐怖。一病下來對於種種疼痛、衰弱、症狀,都有一份難忍之苦,這是沒有破除身見的凡夫所共同難免的;相信你我若遇此境,也是一樣,情感同然。如果家屬太強調身體的變化,有時會給病人不良的暗示,加強他對痛苦的注意力,加深他對身體的執著,反而讓他更苦。但是如果家屬太漠視病人痛苦的感受,只一味地要求他忍痛放下,念佛求生西方,往往會使病人因太苦太難忍,又無人了解體諒他的病苦,他反而會抗拒念佛。家屬若無表達關懷及慈悲的善意,病人會覺得「你們都不要我了,我病久了,你們都煩了,都希望我早死。」這種感覺很容易夾帶著遺憾的瞋心。這種瞋恨心比起貪戀心,更不容易放下釋懷。很多念佛的眷屬,本來是好意要幫助病人未來能生到極樂世界,卻因為太強調要病人一心念佛萬緣放下,而把與我們相同是凡夫的病人估計錯誤,認為他是已經能不感覺病苦的「證果阿羅漢」。由於家屬太把病人的「苦受」置之度外,沒有將心比心去細心地盡力幫他解除痛苦,所以病人從所謂「學佛的家屬」中沒辦法體會到慈悲心及關懷;如此的話,病人會很難有感恩的心去歡喜念佛,更難體會阿彌陀佛的慈悲。所以要幫助病人念佛,不能只有理智、冷硬的勸導,那樣會使他不服氣,發生反彈的情緒。病人會想:「痛苦的不是你,你才在一旁說風涼話,哼!如果輪到你,看你多會放下念佛!」,有的病人甚至會想:「你們學佛的人這麼冷酷沒有關懷心,我才不要學佛念佛呢!」一旦病人有這種不服氣的情緒,他就很難承認勸導的人真有慈悲心幫助他;這一點,希望學佛的眷屬要特別注意斟酌。
「言語」的作用往往比藥物更強烈,這是大家要謹慎小心的。善言一句三冬暖,同樣的,冷言一句三夏寒。如果是一句冷言惡語,聽的人可能十年後還放不開這股怨氣。我們可以仔細體會,佛有萬德萬能,但是一般人只習慣稱「大慈大悲」阿彌陀佛、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」觀世音菩薩,可以說沒有人念「大智大慧」阿彌陀佛或「大雄大力」阿彌陀佛。因為眾生需要佛的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因為苦難太難忍太難捱了,好希望有人能拔苦予樂,這就是眾生的希望,眾生的悲仰。佛菩薩若只有大智大慧而沒有慈悲,這樣的話,佛就與眾生一點關係也沒有;這是我們學佛的人該了解學習的。沒有一尊佛菩薩會漠視眾生的苦難與悲仰。我們要成就佛菩薩的智慧花果,必須要以大悲水饒益眾生;因為眾生與佛菩薩是一體的,眾生是樹根,佛菩薩是花果。沒有以大悲的水灌溉樹根是不可能成就華果的。在幫助病患,乃至臨終助念,都是如此。楞嚴經說觀音菩薩,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;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從另一個角度說,慈悲即是最深的智慧,有最深的智慧,才懂得如何拔苦予樂,才能夠隨時隨緣幫助眾生,實踐慈悲。
當陳太太很熱切地問末學:「我該如何幫助他」的時候,末學向她提出了以上的觀點。她又問該怎麼做?她很怕自己做不好,沒辦法給他最大的助力。(所謂的助力,即是:壽未盡時,能安康速癒;壽已盡時,隨阿彌陀佛去西方極樂世界。)末學建議她:「您要有一種使命感,肯定您是阿彌陀佛特別派來幫助他成佛的最佳人選,您一定能做好;您可以常在心中默禱、祈求阿彌陀佛引導您,讓您知道如何幫助他。當他有難忍的痛苦時,您最好在他身旁陪他祈禱念佛,您要誠懇地跪下來,合掌把您心中至誠的祈禱詞念出聲來,讓他聽見。祈禱詞如下:『弟子○○祈求阿彌陀佛幫助陳進池,疾苦休止、憂惱解脫、身心安樂、能安心念佛......』他在痛苦中,只要常聽見「阿彌陀佛幫助陳進池』,久久就如薰香染香氣,一有狀況,他就自動會有「阿彌陀佛幫助陳進池』的心念,這一念就由苦中脫出,和佛搭上線,和佛又溝通了。眷屬的心念,是個橋樑,讓病患能由痛苦的娑婆世界,通往極樂佛的懷抱。」令末學敬佩的是,陳太太真的一路這樣做,並且做成功了。
節錄自 :
道證法師講述